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人才篇】单位青年人奋斗系列报道 杨俊

日期:2022年10月01日 10:28 作者:宣传部 来源: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点击率:

前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创新等途径,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之才。从本期开始,“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批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单位青年人的奋斗故事。

杨俊:研究生推免者的成长足迹

杨俊在上桥梁加固课程

他为什么选择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90后的他,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主持2项国家自科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2篇;

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包括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12项授权发明专利;

指导的学生作品《柔济桥》以高分位列第一获得2022年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唯一一项特等奖,为我校参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杨俊,我校2009年推免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土木工程学院茅以升桥梁专业,200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综合成绩,获得推免生资格,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研二获得直博资格。现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破格副教授,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桥梁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导,主要从事桥梁工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留在北京单位的N个理由”

“我当初其实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读研究生的,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选择一位优秀的导师——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现任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老师。”回忆起推免本校的原因时,杨俊认为既是源于热爱母校的情怀,更是出于对学校学科与平台实力的认同感。

在本科期间,杨俊就早有耳闻周建庭老师团队在桥梁健康监测、桥梁病害检测、桥梁加固等领域颇有建树,心中早已埋下了从事桥梁领域科研的种子。

在周建庭教授的指导下,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优秀的个人素质使他在研二时获得直博资格,留在本校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杨俊在学校建立UHPC桥梁研究实验室,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曾荣获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如今的他既是学长,也是老师,最让他感慨的是从本科到博士在单位长达十余年的历练,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终于得到了甜蜜的回报。

杨俊回想起来,推免后选择留在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有着十足的理由。

一是高端平台的吸引力。获批于2020年3月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结构—环境耦合试验平台和大跨拱桥建设维护综合试验平台以及国际先进的隧道三维模拟试验平台,正在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主动风洞试验平台,先后获得10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支撑了18座世界第一的桥梁隧道工程,是单位桥隧学者、学子攀登科技高峰的学术殿堂。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大团队的整体协作发力氛围。他加入的周建庭老师的JT—团队人数达到120多人,聚焦大跨拱桥建设运维、桥梁内在病害诊断与感知、大型桥梁智能监测与评估、桥梁性能高效提升等四大方向研究,目前取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8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好成果。团队两周一次雷打不动的研讨会和国际前沿报告,刻苦攻关、团结协作的氛围,助力他快速成长。

JT—团队迎新足球赛

三是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特有的重大工程机遇。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建校源于川藏路,长期以来拥有鲜明山区特色和交通特色。目前团队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包括世界最大跨轨道斜拉桥、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世界最大跨轨道连续刚构桥、世界最大双跨连拱桥在内的10多座世界级桥梁关键技术攻关,大家在实战中丰富理论、创新技术,拥有非常好的重大工程研究机遇。

“学校知行并重的培养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的经历,让他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老师都鼓励我们到工程一线去,让我受益匪浅。”杨俊说。

2014年,周建庭教授团队承担杭瑞高速云南芒市段特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技术任务,需要一个现场的技术负责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杨俊主动请缨,申请到工地现场。杨俊自小在沿海长大,一下子来到山高沟深的工地,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更艰苦的考验还在于芒市山区一带的气候——早上像春天;中午像夏天;下午像秋天;到了晚上,只有几度,就像冬天了。一天中,温差高达二三十摄氏度。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活动板房里,滋味都难受。

暴雨季节也不断刷新他对山区气候的认知。一下暴雨,就是几天,路上泥泞不堪,门都出不了。没法采购,顿顿吃方便面。喝的水是浑的,洗澡水里面混杂了大量泥沙……

最难的是,当时的杨俊可以说没什么实际经验,他只能用一个“笨”办法,就是每天都到现场检查以保证桥的线形状态、应力水平满足控制要求。因为这座桥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山上,特别是到了雨季,施工道路被泥石流冲毁,他们甚至几个月不能出山,只能在施工现场坚持修桥,在现场待了整整13个月。

在艰苦的环境中,杨俊一直在钻研。他发现,桥梁在进行悬臂施工时,如果不考虑温差因素,会出现桥面无法合龙或者合龙后桥面不平顺问题。

通过大量试验测试,在周建庭的指导下,经过多次理论分析,杨俊在工地上写出了第一篇关于桥梁温度应力修正的国际期刊论文。

不但如此,泥石流将巨石冲入山谷的场景,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为此,他在工地上撰写了一篇桥墩升降式防护装置的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这套装置,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自动上下,对桥墩进行防撞保护。

杨俊说:“桥梁从初始建设到顺利合龙的全过程参与经历,对桥梁专业学生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上的知识在这段经历中跃然纸上,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都直观的展现在自己面前!”

读博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杨俊主要开展纵向课题研究,更多是坐下来思考,搜索国内外最新的一些研究现状。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发现UHPC在国际上做的比较前沿,但是在国内开展的研究较少,就决定往这方面钻研。结合UHPC桥梁研究技术,杨俊在学校建立了桥用UHPC实验室,目前课题组的UHPC桥梁实验室主要由他来负责。

“学校为我们成长成才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如今的杨俊,已从学生这一“小将”,逐渐成为周建庭团队的“大将”,在导师团队里,杨俊最大的体验就是自豪与充实。就像周建庭导师常提到的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为巴中革命区一座老桥加固,原本需要拆除的桥梁经过加固后崭新如初,为当地节省了上千万的成本,运用所学知识为百姓谋福祉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杨俊感同身受,努力在实践中造福百姓。近几年,杨俊将UHPC运用于圬工拱桥的加固,保障山区桥梁的通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杨俊事无巨细,有时候一个数据想不明白令他彻夜难眠,但也正是这份热爱与责任感,让他的想法得以执行,越来越多的危桥得到了快速修复。“

学校给与了我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目前杨俊具体负责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大跨拱桥建设维护综合试验平台”建设研发。作为主研攻关的“特大跨拱桥建设维护综合试验平台”,更是目前入围了“2022西部(北京)科学城十大科技创新事件”终评阶段,平台建成可供大比例缩尺模型进行特大跨拱桥施工全过程模拟,同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跨拱桥建造技术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以解决大跨拱桥建造过程的关键瓶颈问题,相关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愿意助力更多的学子放飞梦想”

“坚守教学一线,以科研促教学”是杨俊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今年6月举办的“中交公规院杯”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杨俊指导的学生作品《柔济桥》以9.32的高分位列第一获得大赛的唯一一项特等奖,为我校参赛以来取得最好的成绩。

谈到未来,杨俊表示除了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进行自己的科研学习外,还想要继续教好他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发光发热,就像自己的导师周建庭一样立身示范,给予悉心指导。

杨俊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

除了教学,杨俊还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桥隧工程前沿科技知识系列讲座,累计受众逾上千人次。杨俊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应该仅仅只是科研平台,而同时也应该是激发科技梦想的平台,本科生是科研后备军的主要力量,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关乎科技强国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联合主题日”志愿活动中,他向200余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背景、科研成果、热门方向等。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