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北京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建新 王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近年来,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艺术设计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建构出发,探索创新“理论传授+名师讲座+经典阅读+创意互动+项目引领+社会实践”六位一体育人模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努力培养桥梁艺术设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新时代设计专业人才。
“理论传授”夯实人生根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第一主阵地,学院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行动计划、课程思政五年建设方案(2021-2025)、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等。针对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失语”“失踪”现象、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不够等问题,学院在“准确分析教学对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健全线上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上下功夫,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探索实践;大力实施“五个一”计划,即每个专业每个学期遴选1-2门重点课程试点,教师结合每节课专业教育内容选择1个点,植入思政教育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历史典故、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体现在教案的科学设计中,每学期总结课程思政示范试点成果并组织青年教师沙龙和教学公开课,实现所有专业课程、学生全覆盖,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交通景观艺术设计》课程荣获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及教学名师团队;“跨学科背景下《桥梁文化与艺术》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荣获北京市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示范案例;《产品设计Ⅱ》课程获批北京市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设计类专业导论》《设计思维与方法》《雕塑》《书法》等核心课程与特色通识选修课,起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教师公开发表《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思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路径实践研究》《“两路”精神在交通院校校园文化景观中的多维化表达与传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等论文;获批省部级、校级相关课题十余项。学院呈现出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行动上落实课程思政、效果上凸显课程思政的良好局面。
“名师讲座”增强四个自信
“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筑牢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领域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学院抓住前言微课这一高校育人重要途径,瞄准交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搭建“桥梁设计艺术联盟”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举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桥梁美学论坛、“交通+艺术”学科交叉融合名师讲坛和双福行远博士论坛等,邀请孟凡超等校内外专家讲授国内外前沿设计动态和艺术、工程、材料、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熟悉“科技、艺术、文化、生态”融合的设计路径方法;以伟大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实践,引导师生树立“低碳、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观念和“节能、环保、健康、长效”的设计评价原则。新的育人模式不仅筑牢了“设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业教育思想,更提高了学生审美品味,增强了四个自信、设计自信。
“经典阅读”强化理想信念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文科发展要求和跨界设计、再设计对学生设计思维与伦理素养的更高要求,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每年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更新大学生阅读书目清单,深挖“红岩”精神、“两路”精神、“铺路石”精神和校训精神等所蕴含的红色基因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经典阅读”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特点,鼓励教师有计划引导学生阅读马列经典、人文经典、专业经典等,精心布置参考书目阅读任务,灵活开展学习研讨,科学评定学业平时成绩,并将活动实效作为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优评先参考指标之一。同时,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分享读书心得,评选读书笔记,塑造信息化时代学生强国气质。
“创意互动”点亮人生愿景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学院秉持设计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充分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健全专业导师“1+6”工作制。“1”指:负责指导学生创意思维训练和实战设计项目训练;“6”指: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指导、学业困难帮扶、考研学生指导、学科竞赛指导、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努力营造“创意互动”生态环境,强化“艺术+交通、艺术+时尚、艺术+数字”办学特色,打造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交通艺术设计”赛道,建成北京市科普基地:桥梁艺术体验馆等优质平台等。近年来,师生设计作品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交通+艺术”统合设计实验班入选2020第54届中国高教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项目引领”提升专业能力
“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整合校内资源,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健全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项目对接等,将科研项目引入专业高阶课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的研学互动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桥梁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实战项目中,培养学生专业设计信息化技术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VR 虚拟现实艺术、三维数字建模、影视拍摄与后期特效等技术手段,促使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先后主办了(WTC2021)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暨交通科技博览会第一届桥梁艺术美学论坛,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川藏公路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以及广阳岛广阳湾长江大桥方案提升、万州滨江景观带人行桥(天仙桥)方案设计、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桥梁景观设计等项目,增强了学生设计能力。
“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学院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重视劳育和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提前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及早明晰职业发展规划,筑牢初心使命。学院要求学生大学期间深入基层实习,撰写调研成果报告,将其考核鉴定成绩与学生实践学分挂钩、与学生评优评先挂钩、与专业导师考核挂钩。2020年以来,师生参与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组织的精准扶贫专项“十校结百村·艺术美乡村”方案设计:北京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一碗乡情”艺术馆,将时代要求与精准扶贫社会实践相融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学生深入北京涪陵、北京江津、贵州黔东南等地为当地农产品设计包装,特别是以“礼善美德建乡村,精准扶贫振乡村”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山东省威海荣成市滕家镇小村落看望调研农村孤寡老人,被中国青年网专题报道。疫情期间,师生创作“以艺抗疫”手指舞、漫画作品和抗疫宣传片;学生党员主动请缨,成为家乡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员,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学院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创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为目标,落实党建工作“标杆学院”五个到位、“样板支部”七个有力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