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和实践建造能力,弘扬工匠精神,2022年06月29日,在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南岸校区,由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建筑设计协会联合举办了“建造节”。来自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建规学院2020级建筑类的10支队伍,围绕“恢复·韧性”主题,利用瓦楞纸板材料,在6小时内完成实体模型搭建。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把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实到了手中的每一块材料,实现了一次筑梦体验。
本次“建造节”是结合“模型构建”课程教学而举办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模型建构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很好的结合起来。“建造节”活动为本校学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和机会,也是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之一。
作品 :《风之形》
作品以整体的棱柱骨架及侧边的三角鳞片为主,旨在打造捕捉风之韧性的立体装置。鳞片的规律起伏灵感则是将风吹起纸张的瞬间形态捕捉成永恒,支柱的前后韵律则让人在装置中仿佛置身清风沐浴之下,在视觉与触觉的满足下感受风之形,领悟风之恢复与韧性。
作品:《繁晟》
作品采用多个板块拼接插连成为一个整体,犹如错综复杂的树枝在生长发芽。利用板材的特殊性质,巧妙的构思计算得到了一块块秩序井然的构件,平行四边形的局部可满足构件任意生长的韧性,而加筑的竖直方向纸板又可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使其能矗立于地面。四块构件汇集在顶部形成一个穹顶赋予了整体的空间感,给人以遮阴庇护之处。两角翘起的是生长的希望,也给整个空间增添了别样的动态。
作品:《疫下重拾》
作品以韧性和恢复为主题。表达在面对暂时的困难时,努力在荆棘中建立坚实的外壳,在逆境中也有休憩之地。通过大量棕褐色纸板形成的四边体的变换穿插,作品完整外部形态呈现出如生长中的枝桠一般层层变化之态势,同时四边形的高低错落给予作品包含休憩、通行等实用功能。
作品:《生生不息》
作品由两面开卡槽未封顶小方块为单体穿插构成的曲面形体,整体造型由罗马斗兽场为原型,平面呈圆形,横向方盒六层由竖直构件连接,半径由下到上逐渐变大,呈开散性。五片纸板体块式连接形成单体。从内部观察,可在大小不一的空隙中寻找光影的韵律。互相交错穿插卡槽连接,相接处卡槽相互契合,拥有良好稳定性。作品根据不同位置的单体受力以及结构造型需要,对基本单体穿插角度灵活改变,高度由低到高延展。方块式单元连接稳固且不易变形。开口变化、曲面形体契合恢复,方盒构建呼应韧性,刚柔并济,让作品更具空间表现力。
作品:《鹊居》
作品以鸟巢为具象从而抽象出纯粹的建构,具有“恢复”、“韧性”的特征。以瓦楞纸为原材料,最大程度上还原与大自然的贴合度。用三角形为最原始的单体,再以单体之间相互交叉镶嵌的模式搭建,最大程度上避免钢结构的使用,多层次非完全闭合的围合。
整个活动的现场搭建不仅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将推敲了近一个月的方案在比赛现场还原,还需要沉着应对突发状况,克服实地搭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从开始搭建到顺利结束,各个代表队的参赛选手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活动期间,陆续有教职工以及学生围观建造过程,好奇询问或是拍照留念。
在各组模型搭建完毕后,指导教师郭园对各组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同学们认真聆听并与老师探讨交流,从中获益匪浅。
本次建构活动中,有一件作品运用了开源硬件进行创新设计,该团队先通过Rhino3D软件完成三维建模和数字化模型效果的模拟,然后用3D打印机完成框架制作。此设计的创意是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采集参观者通过该模型空间的信息,驱动框架上十六个小型舵机组进行转动,每个舵机上连接有片材造型的模型组件,实现模型表皮的造型变化和模型内部空间的调节,团队共设计了三种转动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固定的模型视觉形式,充分体现了复杂性科学相关理念在模型建构中的创新性运用。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尝试去摆脱现代建筑由功能而形式,或者由形式而形式的简单性、机械性思维,转向对建筑和空间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真正实现动态复杂性的演绎,对于学生建筑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