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信息通知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关于本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安排的通知

日期:2019年11月06日 11:44 作者:教务处 来源:教务处 点击率:

各教学单位: 

根据学校统一工作安排,现将本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安排通知如下:

时间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下午14:00

地点各教学单位自行安排

主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组织学习《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金课”建设计划(2019-2020年)》(单位〔2019〕192号),研讨本专业(教研室)消灭“水课”和三级五类“金课”(三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五类: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的目标、任务与举措,全方位推动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请各教学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教研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并在《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教学研究活动记录本》上做好相关活动记录。教务处、校督导组将根据教研活动计划进行检查和参与教研活动。

特此通知

教务处

2019年11月5日

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金课”建设计划(2019-2020年)

(单位〔2019〕192号)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标准的具体化和目标化。学校以“金课”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抓手,制定《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金课”建设计划(2019-2020年)》,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和中国慕课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要求,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金课”,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原则

(一)立足专业、建设课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本科教育原则,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课程类别的“金课”,让学生享有覆盖专业全课程体系的五大类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下“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二)分级建设、引领示范。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五类“金课”,注重发挥各级各类“金课”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明确标准、突出实效。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市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金课”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金课”的建设目标,各类“金课”建设标准(见附件1-4)。

三、建设目标

按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到2021年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学校紧紧围绕“六卓越一拔尖”、一流专业建设、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金课”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目标任务,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计划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三级五类“金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全校每个专业对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成校级五类“金课”每类至少1门,其中社会实践“金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学院共建共享1门,虚拟仿真“金课”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建设,确保每个专业建成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5门以上校级“金课”。在此基础上,北京市一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3门校级“金课”,国家级一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5门校级“金课”。到2020年,校级“金课”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校级五类“金课”200门,在校级“金课”建设的基础上,择优打造市级、国家级“金课”。

(一)线上“金课”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以“互联网+”“智能+”等现代化教育为手段,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有特色有优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坚持特色、共享、应用、创新的原则,推进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鼓励引进国家级“金课”在校内的应用和自建线上课程,打造线上“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与课堂教学相融相长、适合校本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金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一流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三)线下“金课”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学校重点支持建设围绕新工科专业改造的“四新”课程和前沿微型课程。

(四)虚拟仿真“金课”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重点支持解决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的项目。

(五)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推动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重点支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社会实践课程。

四、组织保障

(一)立项建设程序。校级“金课”建设按照“学院组织申报——学校审查立项——团队立项建设——学校验收认定”的程序开展建设。学院按照立足专业建设三级五类“金课”的原则,依据专业办学实际提出具体课程建设计划报教务处备案审查。教务处组织专家审查立项,设立“金课”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教务处为立项课程提供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建设培训、建设技术支持、验收认定与反馈。学院负责课程建设过程督导。

(二)专项经费支持。校级“金课”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从“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专项经费中支出。根据课程学分及建设效果,按照线上“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2-3万元/门课程、线下“金课”1-2万元/门的建设经费资助,其中线上“金课”视频制作经费由学校统一招标录制。经费划拨分二期划拨,立项建设划拨50%,通过验收认定后划拨剩余50%,经费开支应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三)教学工作量认定。立项建设的课程通过学校组织的验收认定后,认定为校级“金课”,按照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其工作量。

(四)国家级市级“金课”打造。2021年前,学校每年从校级“金课”中遴选建、用、学、管效果好的优质课程,推荐申报市级、国家级“金课”,学校追加相关建设经费,用于课程资源更新。同时,国家级市级“金课”按照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其工作量。

(五)课程建设绩效奖励。认定为国家级、市级“金课”的课程,按照学校相关办法给予绩效奖励,课程负责人直接认定为校级教学优秀一等奖获奖者。各级各类“金课”在教学成果奖、校级教改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

(六)约束机制。若延期1年验收未通过或项目经费使用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撤销课程立项建设。被撤销立项的课程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学建设项目、教改项目、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成果奖。

五、附则

本计划未尽事宜另行规定。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校级线上“金课”建设标准

2.校级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建设标准

3.校级线下“金课”建设标准

4.校级虚拟仿真“金课”建设标准


 

附件1

校级线上金课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课程团队

1-1 课程负责人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5分

1-2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

5分

2课程教学设计

2-1合理性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组织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5分

2-2方向性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程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学习。

5分

2-3创新性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的诉求,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翻版。

5分

3课程内容

3-1思想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分

3-2科学性

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分

3-3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否决性指标

4课程资源

4-1教学视频

每个知识点为一个教学视频,每个教学视频时长建议5-15分钟,1学分课教学视频建议250-300分钟。

15分

课程负责人录制讲授本课程的视频时长不少于20%。

否决性指标

4-2课程题库

每个教学视频建议配备测验题,非重复测验题目总数不少于150道(建议采用客观题为主)。本校应用建议增加开放式/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等综合应用题。期末考试不少于2套试卷。

10分

5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5-1团队辅导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

有效支撑网络课堂互动的完整讨论话题。每周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讨论话题,讨论话题总数不少于20个。

有效支持课程过程化与个性化考核的测验及考试体系。开课期内不少于3次综合测试(含期末考试),每次综合测试比重建议不高于40%。

15分

5-2学习者活动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

10分

6应用效果与影响

6-1开放性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5分

6-2课程本校应用情况

在本校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

5分

6-3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评价高。

5分


 

附件2

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课程团队

1-1 课程负责人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5分

1-2 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线上课程建设经验。

5分

2课程教学设计

2-1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0分

2-2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合理设计线下授课和线上学习的各个环节,体现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优势。

10分

2-3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分

3课程内容

3-1思想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分

3-2科学性

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分

4课程资源

4-1教学视频(自建线上课程适用)

1学分不少于8个教学视频,每个教学视频时长建议6-15分钟左右。同时教学视频还需能够支撑线上教学学时数,1学时不少于2个视频。

10分

4-2引进资源(引进线上课程适用)

所选用的线上课程资源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否决性指标

4-3题库建设

必须在在线学习中心自建有一定创新性或挑战性的配套测验题,每个教学模块须增加开放式/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综合应用题,每学分不少于2个综合应用题。

10分

5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5-1团队服务

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线上辅导互动、答疑时间不得少于线上分配学时。

有效支撑课堂互动的完整讨论话题。每周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讨论话题,每个教学模块不少于2个测验题,学期内不少于2次综合测试。

10分

5-2学习者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

5分

5-3授课安排

安排教学任务,必须明确线上、线下教学进程安排的具体周次,课堂面授的课时比例不得低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第一次授课须安排在实体教室进行,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及考核要求等。

否决性指标

6应用效果与影响

6-1 质量评价

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良好及以上,且教学质量网评平均成绩处于所在学院前60%。

5分

6-2课程应用情况

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分

6-3持续改进情况

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

5分


 

附件3

校级线下金课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课程团队

1-1课程负责人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5分

1-2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

5分

2课程教学设计

2-1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0分

2-2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

20分

2-3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分

3课程内容

3-1思想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分

3-2科学性

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分

4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4-1团队辅导

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

10分

4-2学习者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5分

4-3课程题库

必须在学校在线学习中心自建有一定创新性或挑战性的配套测验题,每个教学模块须增加开放式/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综合应用题,每学分不少于2个综合应用题。

10分

5应用效果与影响

5-1质量评价

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良好及以上,且教学质量网评平均成绩处于所在学院前60%。

10分

5-2持续改进情况

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

5分


附件4 

校级虚拟仿真金课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项目要求

1-1规范性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应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10分

1-2先进性

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10分

2项目背景

2-1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5分

2-2需求导向

紧密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5分

3项目内容

3-1多样化

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10分

3-2项目呈现

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10分

3-3项目考核

提供实验项目配套的考核评价措施,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在线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堂测验、阶段考试、实验报告等。

5分

4研发技术

4-1技术性

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

10分

4-2可靠性

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5分

5持续运行

5-1有效性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互联网网络链接地址直接指向实验项目,确保所承诺的并发数以内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和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10分

5-2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

否决性指标

6教学团队

6-1项目负责人

师德高尚、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头作用。

5分

6-2团队成员

组建有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能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与教学实践。

5分

7项目共享

7-1开放服务

项目被认定后校内永久免费开放服务,1年内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1年后至3年内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50%,3年后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30%。

10分

(此页无正文)


 

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党政办公室 2019年7月8日印发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陆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