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人文单位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单位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北京日报: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4年08月05日 23:17 作者:张建军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率: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中,各民族要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中,持续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各民族要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建设。一是加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打造一批接受度高、充分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文化标识,将具有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符号和形象融入公共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建筑中,以实物实景实事唤起各民族群众的心灵共鸣。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用活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以生产性保护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古道古迹、古村古镇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三是加大多层次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场馆、文化公园、主题广场等阵地建设,打造一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编纂出版中华文化认同系列图书,推出一批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精品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当前,旅游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各民族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一是文化赋能,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与科技、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结合地理区位和人文旅游资源,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丰富旅游深层次文化内涵,供给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特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打造以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业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将当地文化与景区、文体赛事等有机融合,大力培育数字文旅、村寨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美食旅游等新业态,加强数字化营销,增进参与互动性、深度沉浸式体验,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三是融入市场,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鼓励景区周边居民围绕衣食住行参与创业就业,保障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让更多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在民生福祉水平的提升中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大力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加大便民惠民利民政策供给,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完善综合帮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上下功夫,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构建民生保障服务体系。二是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完善交通、信息、科技、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重点提升基层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服务水平,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中夯实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基础。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基本医疗保障依法覆盖全民,推动建设省级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保障对象的覆盖面,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努力扩大困难群众就业机会,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人口流动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样态,要大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稳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一是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程。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产业合作、相互往来,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和居住生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以高质量就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品牌。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全面拓展参与范围、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活动载体,推动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增进“五个认同”。三是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联动工作机制,优化和创新对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举措和办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文化共融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等社区活动,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作者系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BMZ125成果)

北京日报: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