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人文单位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单位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不忘初心的坚守】李治华:以平凡致不凡

日期:2019年12月19日 09:06 作者:大学生新闻社 伍巧 来源:离退休处 点击率:

“快进来,快进来,辛苦了,不用脱鞋,快进来吧。”

一走近单元楼楼梯口,便瞧见李老热情地招呼着。体型略显消瘦的他身着深灰色毛衫,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华发苍颜,精神矍铄。

进到屋内,入目只有两方沙发和一张桌子,唯一的家电是面前看着有些年头的电视机,质朴而整洁,同李治华老先生如出一辙。

“我啊,就很平凡一人。”谦逊而诚恳,全然没有半点架子。殊不知他们那代人的岁月是共和国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更是改革发展的见证。

李治华,生于1934年,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52年自南菁学校(现昆明三十中学)毕业,被保送至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教育系,1954年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理论部辅导员,后调任北京民生轮船公司政治处,1959年起就职于四川省北京航务学校,先后担任语文教员、院长办公室主任和政策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工作,1995年退休。2004年、2011年分别荣获“北京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共产党员”和“北京市三好老干部”称号。

以身许党,初心不移至白首

“外围是大学生、高中生,中间则是中学生,浩浩荡荡一群人就上街了……”回忆起幼时求学经历,学生民主运动给李治华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在南菁学校的学习生涯对他有着延续一生的影响。当时学校老师多数是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学校也因之有了一些民主风气和自由思想,老师们还经常为学生讲解时政、分析时局。耳濡目染下,越发激励了李治华向组织靠拢。恰好这个时候,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主动向李治华伸出了橄榄枝。

中国民主青年同盟成员之间向来是是单线联系,经过考察后,组织的成员找到了李治华,向他递交材料。“册子上刻着很小的字,这都是保密文件呢……先是介绍,民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似是回到了当年,李老先生压低了声音,悄声回忆着当年的字字句句,仿佛还是那个未满十五岁的少年,眼中盈满了光亮。

也许是个人命运糅杂在历史洪流中,磨砺了李治华的心志,他始终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勉励自己,将个人命运系于家国。“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入党申请才终于被接纳。”李治华多数时候倚在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面色柔和,而说到入党顺利时,他挺直了脊背,目光灼灼,“中间经历了很多过程,但始终有一点就是跟党走。”

学无止境,皓首穷经志长存

于李志华而言,阅读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看书、写文章就如吃饭、睡觉一样寻常,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看来,“读书很重要,能让人终身受益。”

“哲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到近日被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李子柒,不论是历史人文还是自然科学,李老先生均广泛涉猎,但他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并结合生活具体事例阐述了抓住主要矛盾这一观点的适用性。他认为,在一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必然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年轻人可以选择从“学习、爱情、健康”进行考虑,这是不能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调去当语文老师时,李治华深知自己知识储备还不够,也不是中文系出来的,更是加倍的汲取知识,还曾想过考研以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与能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自己的事业还没立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主要矛盾。”正是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敦促着李治华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知识、充实自己,永远葆有学习和奉献的热情。

与时俱进,立德树人肩使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95年,李治华退休,但依然选择发挥余热。他连续组织并参与3次校庆筹备工作,加强学校对外联络工作,积极参与后勤改革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2004年,李治华当选离休党支部书记,任职至今已15年。

2019年9月底,学校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李治华作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出席会议,他深情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路网、外汇储备、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希望祖国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新时代’的‘新’,新在哪里?主要特征是什么?都需要思考。”李治华语速不快,思维却清晰,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答。他指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分关键,就学校而言,则应注重学校管理体系现代化,信息化可以在避免失误的同时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说到对年轻一辈的寄语,李治华认为正处在新时代的干部集体应具有时代责任感,“始终要把育人摆在第一位,环境、教学科研等都要有利于育人,科研也要为教学服务,最终要落到培养学生、培养人才上。”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