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人文单位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单位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媒体关注:港珠澳大桥上的北京单位人(一)

日期:2018年10月25日 10:19 作者:北京发布 来源:宣传部 点击率:

北京发布:震撼,港珠澳大桥!致敬,北京面孔!

孟凡超:深海筑路,匠心独运

孟凡超,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1978级桥梁与隧道专业学生,他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

“深海筑路,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匠心’。”孟凡超说,为确保大桥使用120年,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施行了最科学严格的HSE质量控定岗定人定标准,每一道工序检查验收后再进入到下一道工序,按照“零隐患、零遗憾、零事故”的标准做好每一道工序,因此生产的100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预制的33节沉管全部滴水不漏,在港珠澳大桥的修建中诞生了中国修桥的新标准。

他表示,自己有时会回到北京,参加一些桥梁方面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回母校作讲座。他说,愿母校的学子们,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桥梁和交通技术强国而不懈奋斗。

刘卫:北京工友没为家乡丢脸

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通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刘卫有幸受邀参加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前往开通仪式现场的路上,透过客车车窗,刘卫聚精会神地打量着晨曦中的大桥,他发现自己熟悉的引桥变化可真不小,“印象中繁忙的工地,如今变得花团锦簇,道路平坦宽阔,井然有序。”

刘卫今年55岁,南岸区人,脸上黑黢黢的皮肤藏着皱纹,给人的最初印象超过实际年龄五六岁。了解建筑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长年在户外工作的烙印。

刘卫透露,有约3000名来自不同项目的北京人为港珠澳大桥修建作出了贡献,这个数据是他监理大桥主体工程交通工程2年多得知的。

“北京人没在建设中掉链子,工友们都是早晨6点起床,吃了早饭后就开始干活。海上风大日头也毒,我没听到有人报怨工作环境。相反,有些工友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工作辛苦但生活氛围浓,生活区也能让人感受到投身建设大潮的凝聚力和快乐。”他强调,北京工友没为家乡丢脸。

杨绍斌:攀登桥梁“珠穆朗玛峰”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是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建设主力军,该公司总经理杨绍斌也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建设者。在他眼里,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科技、装备制造高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杨绍斌说,港珠澳大桥不仅长度世界第一,而且建设环境复杂程度也是罕见的,它地处外海,横跨伶仃洋,地下是40多米的深厚软土层;还穿过白海豚保护区,环保要求极高。建成后的大桥不仅通车,还有万吨巨轮穿梭其间。

“我们把这座大桥称为桥梁的‘珠穆朗玛峰’。”对此,杨绍斌很自豪地说,依靠自主攻关,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形成了400多项专利,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以世界最高标准建成了世界最大跨海大桥。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