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北京日报】完成沙漠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土壤化”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开始试验

日期:2019年12月05日 09:12 作者:北京日报全媒体 匡丽娜 李星婷 万难 来源:宣传部 点击率:

北京日报全媒体讯(记者匡丽娜 李星婷)乌兰布和沙漠里怎么能种出6000亩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土壤化”试验进展如何?下一步,研究团队有什么样的打算?带着这些问题,北京日报记者前往内蒙古进行了实地采访。

“沙进人退”,58岁的村民不得不重新盖了两次房子

10月24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距离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10多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东原。

“这个地方时常刮沙尘暴,刮起来最多就看上两三米远。沙子什么也种不成,我们只有把粮食种在黄河的河滩上。”离试验基地大约3公里远处是巴彦树贵嘎查村。58岁的村民侯金福告诉记者,村里本来有100来户人,如今“沙进人退”,只剩下10来户人家。

“因为风沙太大,每过十多年,村民就被迫搬一次家。到今年,我已经重新搬家盖过两次房了。”他说。

2016年,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副校长、力学教授易志坚研究团队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土壤化”试验,最初他们开辟了25亩沙地做研究试验。

易志坚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每年有数千万吨沙子直接向黄河倾泻,致使黄河河床抬高。每年春季,沙尘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乘风而起,途经乌兰布和沙漠、大同、张家口,直入华北,是近年来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发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我们选择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试验。”易志坚说。

沙漠高粱酿造的纯粮食酒已经面市

2016年小规模试验成功后,2017年他们进行了4000亩规模化试验,种植了乔灌木、花草、农作物等等植物。

大面积种植,“土壤”厚度是关键。团队成员之一,该校教授杨庆国介绍,2017年,他们划了6块试验地,每一块10亩,按每5公分为一个单位,做了5至30公分不同厚度的“沙变土”土层,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发现,20公分的变土层是植物生长的最佳厚度。

之后,他们又进行喷灌、滴管、管带微喷等灌溉方式、肥料使用等对比试验。“我们在试验区域安装了近百块水表,对比试验了几十种肥料,最终筛选出适合在沙漠土壤化地里采用的灌溉方式和肥料配比。”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李亚博士称,“经过权威机构STI(华测检测)检测,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连续3年的试验数据表明,沙漠沙子经‘土壤化’改造后保水保肥,节水效果好。”易志坚称,基地里绝大部分植物年灌溉量不超过400吨/亩,低于阿拉善当地550吨/亩的节水灌溉定额。对沙蒿等耐旱植物,发芽生长一定时间后,便不需要灌溉。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地说,“2017年8月对这200亩实行‘沙变土’,撒下沙蒿、沙打旺、冰草等种子,间断浇水让种子发芽,当年9月下旬至今便不再灌溉。”如今,沙蒿等植物自然生长,覆盖了整个地块。

据了解,研究团队已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其中,内蒙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6000亩,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10000余亩,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沙化区800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里种植了高粱及常见的10余种蔬菜水果,沙漠高粱酿造的纯粮食酒“沙之约”也已面市。

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种植经济作物

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基地,成片的成熟高粱像一颗镶嵌在黄海大漠中的绿翡翠格外显眼。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拔出一根成熟高粱,其扇状根系长约2.8米,比普通高粱地的长1倍。试验田种植的其他植物根系也比一般土壤的植物根系更浓密和发达。

高粱地有些地面还结了一层土皮。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谷建义教授称,“这是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微细菌、藻类、地衣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沙粒粘结形成的复合物。”1024日下午,一只狐狸“光顾”了番茄试验田。工作人员说,“植物长出后,青蛙、老鼠、蚱蜢、狐狸等小动物在这里安了家。”

易志坚称,“‘沙漠土壤化’成本为2000-5000/亩,远低于我国各省市土地复垦费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种植经济作物,直接效益明显。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对我们这个技术非常感兴趣,我们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开始试验。”

分享:

编辑:徐洁

审核人:陆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