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18日,以“中国长寿命路面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前沿”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54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黄卫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郑健龙院士、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校长唐伯明教授、同济大学孙立军教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王旭东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黄卫院士、交通运输部刘小明副部长,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司长、高新技术司续超前副司长,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庞松司长、邹力副巡视员和公路局周荣峰副局长等部门代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等高校以及交通领域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共计7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校校长唐伯明、交通运输学院院长何兆益、丁勇杰博士后应邀参会。
17日上午,会议由执行主席、我校校长唐伯明教授主持。交通运输部刘小明副部长作了讲话,科技部副部长黄卫院士、郑健龙院士分别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研讨。
交通运输部刘小明副部长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通车里程最长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在新的历史时代我国路面技术研究要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我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强基薄面”理论进行一次系统、客观的总结;加强材料科学研究,要从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着手,深入到材料构造、分子结构上,深入研究路面材料的基本力学原理和反映出来的路用性能,坚决杜绝我国路面添加剂泛滥成灾的现象;加强智能装备研究,利用工程装备实现路面病害状况的快速检测、智能识别、科学决策,开展自主维护和修复,加快发展智慧无人工地装备与技术。
科技部副部长黄卫院士以“中国路面发展与新型路面创新”为题作了评述报告。他指出,当前,面临着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面临着每年巨额的养护维修资金投入,面临着建设下一代智能道路的需求,面临着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开展以长寿命路面为代表的新型路面创新研发,将是我国下一代路面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工作者要重点做好采集更全面的性能数据、挖掘更深的演化机理、建立更可靠的服役模型三方面工作。他建议,加强我国路面学科的科学平台建设,丰富我国路面学科的科学数据战略资源、夯实我国路面学科的创新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郑健龙院士以“长寿命路面技术体系及主要科学技术问题”为题,详细阐述了长寿命路面的基本特征、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及主要科学问题。他指出,长寿命路面的关键技术与主要科学问题重点涉及进一步完善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耐久性路面材料、科学养护管理与大中修三方面。他希望,有更多的力学家、道路工程专家、材料学家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抽象路面结构的力学模型,研究路面材料的结构性能。
17日下午至18日,会议由执行主席郑健龙院士、孙立军教授、沙爱民校长、王旭东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路面足尺试验的目标与科学问题”“路面工程感知与科学数据交汇”“长寿命路面服役性能的智能仿真理论与模型”“路面工程中的复杂力学问题与新体系”四个中心议题作了专题报告,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归纳了重要的科学问题。
18日下午,唐伯明校长以“路面长期性能观测网建设与科学数据平台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指出,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总体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之时,我国路面使用寿命达到30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之时,我国路面使用寿命应力争达到50年。他强调,持续、系统、详实的长期性能数据积累,是我国路面工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同时建议将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站建设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尽快建立我国公路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站和数据平台体系。
与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庞松司长交流
据悉,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农业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